菜单
CIOSH 劳保会

第107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

2024中国职业服装供应链博览会

2024.10.21-23 深圳会展中心

距离展会开幕还有:

.
小时
:
时间
:

第107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

2024中国职业服装供应链博览会

2024.10.21-23 深圳会展中心

  • 小时
  • 时间
我要参展 我要参观
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展会新闻 德尔塔你别过来,低中高风险地区的口罩佩戴建议

德尔塔你别过来,低中高风险地区的口罩佩戴建议

近期,受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全球快速扩散的影响,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我国多个省份,各地各部门相继加强了防疫措施,国内接种疫苗人数也创新高。由于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性和载毒量均高于以往(有报道指出,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载毒量是以往的1260倍),在人群密集和室内场所更容易让人“中招”,所以在防疫产品的选择上也需要升级。

以空气传播为路径的病毒,主要袭击人体的鼻、咽和眼部的黏膜。目前防疫产品中,口罩和护目镜是公认最有效的防护产品,口罩防护鼻、咽部黏膜不受感染,护目镜防护眼部结膜不受感染。

好的口罩可以极大程度地保护口鼻,所以,口罩的选择对于防护德尔塔变异毒株至关重要。口罩的三大要素指标,分别为过滤效率、密合性和呼吸阻力。就过滤效率而言,病毒属于盐性颗粒物中较容易拦截的那部分,现阶段国内过滤材料性能均可满足此项要求;密合性是检验口罩防护水平的关键,与面部的贴合程度,决定着在高污染环境中的防护能力;呼吸阻力是口罩舒适性的体现,决定其是否可以长时间佩戴。

现阶段正值炎炎夏日,酷暑难熬,这时佩戴平面结构口罩,相对而言较为舒适,因为平面结构口罩不对密合性做要求。通过近期国家和省级质检局对平面结构口罩的抽样结果可知,其防护效果普遍很低,平均防护效果低于50%。这是什么概念呢?就是说,实际过滤50%,遗失50%,在高浓度的病毒污染环境中,佩戴平面结构口罩比较容易吸入病毒。

 

 

现在99%的人群都会佩戴这种平面结构口罩,医用平面结构口罩采用YY0469和YY0969标准,非医用的采用GB/T32610和T/CTCA7-2019等标准,部分企业会选用企标。这些标准在过滤性能、通气阻力和其他性能上会有所差异,但是过滤效率还是主要以细菌过滤效率、盐性颗粒物过滤效率(初始)为主,通气阻力也较低,佩戴较舒适,无密合性要求。平面结构口罩主要拦截和过滤口罩正面的颗粒物,例如飞沫、喷溅等方式,由于无密合性要求,对于气溶胶扩散方式传播的病毒,其防护能力较低。平面结构口罩,建议在低风险地区或者室外人员稀少环境中佩戴使用。

鉴于现阶段国内防疫形势严峻,变异病毒的传染性和载毒量大幅提高,防疫产品口罩的选择应当升级,在中高风险地区应该佩戴KN95及以上级别的口罩。

从口罩三大要素指标上看

KN95等级口罩的过滤效率,远远高于任何平面结构口罩设置的过滤等级。KN95等级口罩使用的是极端肺活量下的加载滤效不低于95%,而平面口罩的检测流量仅在正常人正常呼吸量下进行滤效初始测试,所以KN95等级口罩更适合长时间在高浓度病毒环境下的呼吸防护。

平面结构口罩之所以不做密合性要求,是因为当初设计平面结构口罩时就没有考虑其密合性要求。KN95等级口罩的泄漏性需小于8%,KN100等级口罩的泄漏性需小于2%,意味着口罩与人面部的适配性更好,贴合度更高,更适合中高风险地区、高浓度污染环境下的疫情防护。

KN95等级口罩的呼吸阻力一般设计得都比平面结构口罩高,但是经过去年以来疫情的需求倒逼,过滤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,过滤材料技术水平提升明显,水驻极材料带来的高滤效低阻力,可以解决KN95等级口罩呼吸阻力高的问题,目前国内好的KN95等级口罩吸气阻力可低至80pa。

建议佩戴场所的口罩选择1

低风险地区

人员稀少的室外环境、临时应急等可使用平面口罩(医用和非医用)

中风险地区

室内环境建议使用KN95等级防护口罩(无呼吸阀)

高风险地区

密集场所和密集空间建议使用不低于KN95等级的防护口罩(无呼吸阀)

正确佩戴无呼吸阀门的KN95等级口罩,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。佩戴口罩后,双手压在口罩边缘,用力呼气,尽可能调整至口罩四周无漏气,佩戴在眼镜不起雾的口罩位置,保证KN95等级口罩在有效密合前提下使用,不使用密合性不佳或者有密合缺陷的口罩。

 

经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知,平面结构口罩,适合低风险地区、室外人员稀少环境和应急使用;在中高风险地区和室内环境以及密集场所和密集空间,尽可能使用KN95等级或以上等级的防护口罩。无论从佩戴时长、防护效果、过滤效率上,KN95等级或以上等级的防护口罩均优于平面结构口罩,从现实使用情况来看,是更适合现阶段疫情防护等级的最佳选择。

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专家组主任陆冰

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专家组委员周亮

 

 

 
分享至: